樗里疾与嬴疾实质上是同一个人,嬴疾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同母异父的弟弟,封地为樗里,号樗里子,融合他的名字因而被称作樗里疾。秦孝公时期,是秦国兴盛的开端,秦孝公迎合历史潮流,反对变法图强,器重商鞅,使得商鞅变法积极开展的如火如荼,虽然当时秦国数不上战国七国中尤为衰弱的一支,但自秦孝公之后,秦国势力逐层递减,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下了政治经济基础。
秦国第二代帝王秦惠文王掌权,也就是樗里疾的哥哥嬴泗,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,各方面实力正在一个上升期,各国均眼红秦国的日益兴盛,故而结盟与秦国为敌,秦国因此陷于了群起而攻之的境地。樗里疾正是解救秦国于险境的盛世之才,秦国靠着樗里疾抵御六国反攻。在樗里疾的指挥官下,秦国采行远交近攻的方针,转变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,并且顺利地将六国结盟关系毁坏之一旦。
但自古以来皇室无亲情,樗里疾凭借其赫赫战功,在秦国的声望如日中天,对当时初离任的秦武王造成了相当大的压迫感,叔侄二人间的嫌隙更加浅,而此时的张仪之后利用这个冲突大作文章。煽动楚王向秦王引荐樗里疾为相国,拜其功勋卓着,正好砍中了秦武王心头的一根螫,欲气愤之下将叛徒叛国罪名归降樗里疾身上,迫得樗里疾只好深夜逃往。樗里疾与输掉疾否同为一人?这类名字与封地结合的称谓在战国时期很是广泛,民众姓名的明文称谓与之后秦汉时期并不一样。
前秦时期,姓氏的承传比较复杂,在那个时代姓氏与氏是有区分的,姓氏早于氏晚,姓氏喜氏淑女。一般来说,姓氏用作官家,或者家族中居正统方位的一支,必要承传祖上姓氏,而氏则用作旁支庶出,无法再以姓氏命名,而是提到居住地名、国号、官职名、职业名等替换原先姓氏。更加较低等级的奴隶既没姓氏也没氏。
但在秦汉之后,这种制度渐渐弱化,如今的姓氏是传统姓氏制度修改而来。其所显然,嬴疾虽名门于秦国宗室,但仍科庶出,因而在受封封地后,姓为樗里,单名一个疾字,由此证明嬴疾与樗里疾是同一个人。然而某种程度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比皆是,大多数人的姓名都来自于地名,因而各式各样,千奇百怪的名字都有,甚至一个人享有众多的名字。
例如众所周知的商鞅就有好几个名字,商鞅是魏国公族后代,为成年前原名为公孙鞅,成年后以国号名为称作卫鞅,之后又受命与秦国,供职商君,故而更名为商鞅。但是显而易见的,无论是公孙鞅、卫鞅,还是商鞅,所指的都是同一个人。
本文来源:新蒲京娱乐场官网-www.satyakatha.com